一塊磚如何在時光中老去; 一封郵件怎樣記載一段斑駁的對話; 一次涂鴉又印記著怎樣的童年。
為了配合文藝的氣質,長鏡頭鎖定古街的不同 角度,為了安慰舌頭的欲望,轉遍滿街味覺不停 洋溢著美感復興的優(yōu)雅氣氛。
錦里就是累了你來小憩的地方,它存在于何 處,已經不是很重要,許多年后也許你能記得在錦里某處流水畔的小,樓里,嘗過的那個菠蘿與糯米的甜香。
章武街、烏衣巷的酒吧雅座, 酒客造出酒聲,伴著酒姿, 融在酒所,匯成酒景。
這里很傳統(tǒng),很民間,很通俗,非物質文化、四川民俗,或俗或雅,或精或巧,在這里流傳、延續(xù)的是一種文化的穿越。
“溯源”是成都外國語學校國學社于每年寒暑假辦的固定系列活動,去年8.21在錦里辦了第一次活動,雖不敢說引起了較大反響,但也讓一部分人看到了真正踏實的國學。而這也是“溯源”系列活動的目的:看到源遠流長的國學,看到國學的真實。時隔一年,成外國學社以這半年來的紅樓成果為主題,輔之以琴書畫茶中國結,再次將精心準備的“真國學”奉獻給大家,希望能使大家在繁雜中看到一些寧靜,在夢幻中看到一些真實,在國學社那云霧繚繞的外衣下,看到黃色的肌膚,那是大地,與民族的顏色。